天津家教《寻找语文之美》,孩子成长不可错过的经典


频道:教员必读 来源:天津家教网 点击:194 日期:2023/4/4
寻找语文之美(序)
傅国涌
 
  我生之时,正是“文革”初起,山村寂寞荒僻,朝朝暮暮,唯面对青山、背靠青山,坚硬的崖壁保持着千年万年的沉默,在我出生之前六百二十余年,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还在与我家相去只有三五里的山洞里读书养气,他的传世之作《雁山十记》开篇写的即是我家后门的石梁洞,他为横亘空中的石梁感动,为生长其上红如踯躅花的秋叶感动,六七百年来山村几乎没有什么变动,一样的贫瘠,一样的冷清,野花自开自落,白云自卷自舒,唯有迎客僧,屹立在山谷间的那块高大的石头,在春花秋月、风雨云雾之中,迎来送往,目睹了徐霞客两次进山,目睹了林琴南、张大千、黄宾虹等写生的画客,目睹了蔡元培、张元济、康有为、黄炎培的形迹匆匆。当我生时,谢公岭依然是入山的主要通道之一。
  山中岁月无古今,与六七百年前,与沈括落笔写《梦溪笔谈》的九百多年前保持着几乎相似的节奏。山中的生活依然艰辛,山地多石子,没有大片的沃土,只能种番薯,我小时候的主食就是番薯,不仅物质的粮食匮乏,精神的粮食更为匮乏。自我幼时起就特别渴慕有字的读物,没有上过一天学,却因在教室外偷听而识得不少字的母亲,为满足我的渴慕,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宁波的大舅舅家给我找一些小儿书来,那是我表哥、表姐们看过的残缺不全常常没有封面的。我记得我接触的最早的一本小儿书就是《吴越风云》,关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,那时我还不识字,虽然看不懂,但一遍一遍地翻,母亲和姐姐也一遍遍地讲给我听,内容从小就滚瓜烂熟了。
  我的大舅舅李一瑾在宁波教育局工作,自我少年时代起,他就不断地给我寄印刷品,从语文资料、语文辅导练习题和其他资料。我的第一本正式的课外书《历代作家简介》也是他买了寄给我的,至今我仍保存着这本书。那时我已上初中了。更早,大约还在我上小学时,1972年到1977年间,我母亲每年冬天几乎都要托大舅舅买下他们单位的旧报刊,加工以后用来包梨子,免得蚊子、虫子叮咬。这便成为我每年的精神大餐,我贪婪地在大堆的旧报刊中狩猎,寻找我感兴趣的文字,剪下来装订保存,从刊物上剪下来的历史小说《秦始皇传》《乌江东去》(关于刘邦项羽楚汉之争),以及《李愬雪夜入蔡州》,还保存得好好的,曾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过的。去年,我与郑也夫先生说起此事,他说这是当年《学习与批判》上发表的,这大约是“文革”后期办的刊物。从《吴越风云》到这些剪报,培养了我最初对历史的兴趣,虽然这些文字本身带着浓重的意识形态痕迹。但在一个封闭社会里,尤其在一个文化极度匮乏的山村,这些文字毕竟给了我最初星星点点的历史知识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